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实践发布

报告文学:唱响那精神高原(作者:赵光耀)

浏览:6849次 发布时间:2024-09-01 18:01:58

序:尧山之高,可望见峰峦;云贵高原,望不见峰巅。从河南鲁山县到贵州大方县,两地相距数千里之遥,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却因为有这样一个人,把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出自墨子故里——尧山,满怀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思想,走向云贵高原,用自己的爱心和义举,感动和影响着500万的鹰城儿女,共同为贵州人民捐建了1080座“河南水窖”。如今,高原上那星罗棋布的一座座水窖,却似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连缀起豫黔你我的家乡。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追求。张朝岑从小到大一直在追求尧山的明月和青松,在追求鲁山的琴台和歌声。如今,事业有成的张朝岑却在追求着云贵的蓝天和白云,多年来他以公益事业为自己的追求,犹如天女散花一般把自己的爱飘落下来。河南有心,贵州有爱,湖南有情,四川有义…一路有歌。他的心中时刻都有一种大爱之歌在灵魂中激荡,这是一个共产党人近年来最崇高的追求。是他,用精神侠客的底气,唱起了云贵高原;是他,用精神使者的情怀,唱响那精神高原;是他,用新时代的精神标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争先创优活动中最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他就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省鲁山县广电局共产党员张朝岑。

一、穷在深山志更坚

千百年来,沙河从尧山奔流而出,孕育出鲁山剽悍、义气的民风。昔日鲁阳公挥戈止日,战斗不息的豪气和义气在鲁山上下纵横了几千年。而墨子“万事莫贵于义”则因尧山是他们共同的家,而成为张朝岑和墨子共有的精神。墨子生于斯,长于斯,主张仁爱,崇尚贵义的墨子思想,便似余音绕梁一般飘荡在尧山上空。在那过去的时光里,飘荡在辛庄上树村的墨子思想则被张朝岑的爹娘演绎成“行好”的人生主张,这是爹娘教育带给他童年最丰厚的收获。印象中,母亲纯朴、善良、热心肠,虽没有文化,但不短见,看事看得远;记忆中母亲总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然后改小了,让他再穿。张朝岑免不了被人取笑,他就求母亲给他做新衣裳。终于,母亲卖掉半个月采来的中草药,为他扯了一身蓝斜纹衣裳;回忆中,母亲为了一家人生计,她手脚操劳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梦回故里,母亲有一次走到楝树下歇脚时,惊喜地发现,众山环抱的上树村两头尖尖的,仿佛是一条走着的大船,而她隐约地感到儿子们就似从房屋后蹿育长大的白杨树,分明是哪一根根桅杆,不管谁,迟早要划出这深深的山坳,到外面的世界去。梦醒时分,她快乐地歌唱,确切地说她只是哼童谣。“山道道弯,山道道远,我上南山把柴砍……”,风抚白云,童谣飘向尧山。在母亲百般地呵护下,张朝岑一天天在长大。“日头落,狼下坡,赤肚孩,跑不脱……”,小名叫字儿的张朝岑一边学着唱,一边紧紧地跟着母亲,生怕被狼带走似的。然而,最先带走的却是母亲,倒不是被尧山狼带走,而是被病魔带走的。因病致穷的家还在,可老实巴交的父亲却只能是抱残守缺的样子,带着几个孩子吃糠咽菜,艰难度日。当高中缀学在家的张朝岑夜点油灯下苦心读书时,因心疼几滴灯油的父亲竟然说出了一生令张朝岑不解的狠话:山里娃,瞎读个啥!

大哥出面为他申辩,认为读书没有啥不好,说不定会读出一条光明的出路呢!就这样,大哥似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他。苦难的家庭,让大哥过早长大,在大哥的呵护下,张朝岑一边放羊,一边读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父亲并没有盼来他出息的那一天,也匆匆离世。于是,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便全部转移到大哥的肩头。大哥用并不硬实的身子骨,却勉为其难地为他们撑起了这个家。他正直、和善、爱帮助人,村上谁家有事,他都乐意帮忙。因为他学会了柳编、泥瓦活儿、油漆等几样手艺。他还会炸油馍,哪家订婚时要送油馍,总要央求他给帮忙。在挣工分年代,他单凭一人之力,虽无力改变家里的贫穷,但他却不想让弟弟再走他的老路吃苦受罪。他鼓励弟弟张朝岑刻苦学习,改变命运。有一年年关,为了让弟弟们吃上一顿大肉饺子,他冒雪到山上林场拉脚,因山路陡峭,不慎从山上摔下来,落下了重病。一家人虽没有吃上饺子,但弟弟们并不埋怨大哥,而是心中对大哥多了几分敬佩和牵挂。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在那深深的山坳之中,有这样几个相互照应的兄弟,为生命抗争,为生活抗争,为出路抗争。张朝岑做出了选择,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那时山里人的出路很少,扛木头成了他无奈之中的最先选择。

老龙窝位于尧山一侧,那里山高路远,林密树多。为了扛木头,每天半夜鸡叫,张朝岑便早早地起床,跟着村里的大人们翻过老龙窝,到40多里以外的南召县崔庄村扛木头。别说背负着木头,就是赤手空拳,走上一趟都不太容易。但生性顽强的张朝岑凭着单薄的身子扛着比自己身体重的木头,硬是咬着牙没有掉过队。扛一趟木头按每斤3分钱计算,他一天可以挣到两块多钱。其后的日子,他到过采石场抬过石头,到过莹石矿背过莹石,总之,凡是山里人干过的活他都经历过。歌德说:“苦难是人生的教课书”。而苦难对当时的张朝岑来说,教给他最直接的就是尽快逃避繁重的体力劳动,用知识点燃生活的新希望。

于是,在尧山深处,血性少年张朝岑凭着冲动在他家那堵土墙上写下了誓言:“不当作家枉为人”。自此,这个少年有了作家梦。他开始用功地读书、写文章,他比葫芦画瓢,照着借到的零星书籍和报纸,凭着只言片语的灵感,开始往报社投稿。和大多数喜爱文学的青年人一样,他青涩的作家梦注定要经受文字的煎熬,承受人们的蜚言流语以及种种打击。村里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爱读书的少年。在他们眼里,张朝岑还是一个立不起烟火的孩子。但张朝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要肯努力,勇攀登,没有不可逾越的尧山山峰。每每想到这里,张朝岑总是信心倍增。而当关乎个人前途命运的时候,他寄希望于更加刻苦地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在那尧山山坳之中,除了启明星,就是他家那扇窗户透出的那一点读书亮光。

上树村人尽管看到一个勤奋读书的少年,但当时并没有人在意张朝岑,认为他看书也是闲看,成不了大气候。张朝岑渴求成功,并不在意这些。其时,村小学的贾国强老师见他整天读书,每每在借书给他的时候,少不了鼓励他积极进取,做有用人才,张朝岑便又多了几分动力。为取信于人,他决定先拆茅屋后盖瓦房,他要让村里人明白他能成功。没钱他不借一分,他认定人这一辈子不硬气不行。接下来,他自力更生做砖瓦,背木柴做燃料,用多余砖瓦卖钱,再购买木梁和檩条等。19岁那年,他凭着自己的信念和双手建成了3间漂亮的瓦房。直到这个时候,有人才说张朝岑像上树村那只盘空而上的雏鹰,是个能自立的家伙!

后来,听说村里的人收购杜仲树籽可以卖钱,他就跟着人家转悠,不知怎地从河南跑到了河北,又从河北跑到了北京。善于观察事物的他发现在北京很多大院里,尤其是哨兵站岗的地方,头往里伸伸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杜仲树,枝多籽密。可发现这个秘密后,要想从这些深深大院中摘到杜仲树籽远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不等他走近哨兵,就被人拒之门外。他寻思要想进门必须跟大院保卫处的人员接上头,于是他大着胆子与几家保卫处联系,结果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并不灰心,最终取得一位保卫处长的理解,得到人家信任。不过,只允许他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的1个小时时间,可以摘一点。不想,有了这样难得的机会,张朝岑身手利索,小赚了一把。这位处长对河南人的关心令他感动,他甚至以此改变态度,决定留在北京工地上寻找出路。

然而,在丰台区一家工地上找到建筑活后,张朝岑干活多累不说,令他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挤点时间看书却被包工头嗤之以鼻。一次,包工头不知哪里来了邪火,走上前一把把他的书夺过来撕个稀巴烂,还恶狠狠地对他说:“不是读书的料,跑到工地上装什么像。”知识岂容玷污,一气之下,张朝岑出手跟包工头抢书。但很快如雨点的拳头落到了他的身上,包工头一声令下,一群外地民工如恶狼似地扑面而来,瞬间把张朝岑揍得半死不活。因不堪忍受包工头的欺负,张朝岑含恨离开了北京。

回到山村,不是衣锦还乡,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感觉,只有山里人异样的目光和不经意的询问,有时还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刺痛他的某些心事。张朝岑此次返乡,低调了很多。不久,村里人发现张朝岑除了读书之外,与他打交道最多的是来往山里山外的邮递员,似乎只有邮递员能带给他某种神秘的东西,一种令人企盼的东西。山里人虽然不懂,但心里清楚,张朝岑心存着的那些指望,迟早要从邮递员那里得到。然而好消息似乎是迟归的大雁,却久久不肯捎来消息。人在失望中更多地想到的是绝望,而不是希望。此时,太过于漫长的时间似乎有意在捉弄着人,不由得让人暗然神伤。

好在尧山深处冬去春来,一年四季不停变幻的风景让人的心情有了调节的可能。心,也不必过于沉重,烦闷时,人可以到山上走走。而村后仅上数十米,便有一个小山坡,抬腿而至,只见四周山峰隐身远处,山谷豁然开朗,便有了层层梯田,犹如置身云贵高原的哈尼梯田一般。只不过这里四时流水不断,稻香花美,蜂戏蝶浪,让心头为之放松,心气为之放平,不觉神清气爽起来。此时,远方有炊烟升起,牧歌阵阵,心中便荡起层层快乐的波。作家郑彦英置身此情此景,感叹说:上树的梯田是北方地区极其罕见的农业景观。果真,景由心造,好山景带来好心情。于是,在水润风习的田园中,张朝岑继续在写作的道路上,奋蹄前行,执着地坚持着,痛并快乐着。

但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开始投稿,屡试不爽,多有期待,内心焚忧;一但上稿,即便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让人心有悸动,随之激动,进而亢奋。成语“见猎心喜”表达的恐怕就是这种心情;随后,发表文章越来越多,文章的字数也越来越多。毫不例外,张朝岑收到第一笔稿费只有区区3块钱就能说明问题,当时是在鲁山县广播站上的广播稿,稿子并不长。看着汇款单上“张朝岑”字样赫然在目,张朝岑当时对围拢过来的乡亲们感到格外地亲切,仿佛在这群人中有他深爱着的爹娘?要是爹娘地下有知,他们不定会高兴到啥程度。发表文章的喜悦过后,心中泛起了淡淡的惆怅,假如这稿费早一天收到,也许可以给父母买副药,兴许可以治好他们的病,让他们多活几年。此时,在他心中陡然升起一种内疚的心情。他想到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乡愁是一方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但读书人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更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的现实。他原来可以有一千个花钱的理由,比如买书、买笔,贴补家庭等等。现在为了报答父母,他决定要用这第一笔稿费做点有意义的事,他要照父母的话去“行好”。他想到村上有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因无钱治病而只能在床上干躺着,那由远而近的呻吟声像是卡了带的歌,叫人听了难受。他毅然决定用这3元钱为老人抓了几付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老人苦到嘴里,甜到心里,他逢人便夸张朝岑说:“小子是好人!”

“兼爱”是墨子的思想,在张朝岑人生的字典里日渐清晰。他目光敏锐地在尧山上下翻飞,既寻找新闻线索,也寻找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是爱心奔赴笔底,1993年4月,张朝岑在《平顶山日报》发表的通讯《宁肯吃苦挖荒山,不占集体一寸田》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地市级优秀新闻”二等奖。这期间,他在发表作品的同时,还在家乡访贫问苦,成了远近群众心目中的老好人。他常说:“我没有很多的钱资助穷人,但我资助一个社会就少一个。”如同人们注意到盘旋于上树村高空中那只鹰一样,人们关注着张朝岑的一言一行,觉得他这种思想,就好似鹰的振翅,不经意间便流露出他要飞出尧山的志向。

1985年,尧山四道河村有这样一位叫王肖瑾的姑娘,因羡慕张朝岑的文章和人品,向他抛来了绣球。其时,找她提亲的人一个连着一个,随便哪个都比张朝岑家庭条件好,但好姑娘没有皱眉头就进了他家茅草屋。有了爱的滋润和浆养,张朝岑愈发勤奋地写稿,犹如孔雀开屏,每发表一篇新闻作品,他都要拿来与恋人分享。那寂静的小树林,只有山泉在浅唱,而他分明感到两颗跳动的心,因爱而歌,他要让这爱的歌声传遍四方。

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他杠木头,做砖瓦,凭着自己一双勤劳的手盖起了3间房子。因为有了爱,他借书看,写文章,凭着自己一双勤奋的手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因为有了爱,他关心人,爱护人,凭着自己一腔热血帮了一个又一个人。

山里人最缺的是文化,他首先选择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他要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他的学生,别的不说,他教的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普遍比别班的学生高。他还在当时的二郎庙乡政府林业站和土地所做过临时工,积累了一些基层工作经验。他的眼界渐宽,于是在单位向上报送的材料上,他逐渐有了一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机会尽管是迟来了一点,但对于一个上进的人来说,也许此前不被关注时正是一个砥剑励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厚积的,锥处囊中,总有破头而出的时候,现在看来是时候了,他要把握这个机会。认准的事,极难动摇,不管工作再累,日子再苦,张朝岑身上总是带着纸和笔,得空就写。

正是有了这种勤于写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鲁山县宣传部的一位干部。这位叫段孝和的人跟他一样出身农村,也很勤奋。他自己说:“不知用过了多少本稿纸,不知用坏了多少支笔,但发表再多稿件也觉得自己责任还没有尽到。”因此,在赏识张朝岑的情况下,他伯乐了一把,通过关系把张朝岑从乡里推荐到县广播局干临时工。这一步对张朝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环境,而且还有自己的生活心态。从尧山深山中的上树村到乡里,再到鲁山城,这是一条并不太长的路,而张朝岑却奋斗了二十多年。当他走进鲁山县城,近距离地看到古琴台时,遥想当年唐代县令元德秀在鲁山勤政为民、为政清廉的风范时,作为一名临时记者,他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上。

二、拼在闹市爱更真

尽管没能在尧山山里有更大的突破,但作为临时记者,当到了鲁山县城寻求突破时,张朝岑很快找到了鲁山琴台特有的情结。他发现,这里不仅可以让他成为一名好记者,而且还能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张朝岑感到,记者的职业真是个软边界,当你把它视为神圣的时候,那职业在心中就有崇高的位置。就像走路背石头,自我加压,负重而行了。他视工作为唯一,拿出一副拼命干工作的架式。这个时候,他时常有一种激情,只要有新闻线索,他能闻风必动,马不停蹄地跑。也许是个子稍高的缘故,下山后的张朝岑站如松,走如风,一般同伴跟不上他的趟。他则逢人解释说,新闻是抢出来的,不跑咋会抢得到!为了抢新闻,他冲锋陷阵,曾经跟着县公安干警足足跑了两公里跟拍一组组现场镜头;为了抢新闻,他舍生忘死,曾经在拍摄过程中遭到嫌犯抡起的铡刀攻击而险遭不测,曾经因堤坝松动而滚落洪水中,幸亏被现场群众捞救上岸。曾经在夜晚的山道上失足坠崖,侥幸被两棵树挂在半山腰;为了抢新闻,他机智勇敢,曾经乔装改扮,深入贵州女被拐卖到的村庄,掌握证据,拍摄解救该女过程,尤其是拍到父女相见时百感交集的感人镜头。此外,在拍摄过程中,他爬过山,涉过河,卧过地,系过绳,下过井……

这就是记者职业特点所赋予他的使命,有些原可以回避,但对他而言,这一切皆不容回避。因为他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新闻的真实性。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在工作中融入真实的爱,所以再苦再累再险再难,他都要从容面对和担当。不熟悉摄像工作的人会说,他怎么那么不小心呀!其实不然,记者职业也需要小心谨慎,然而无论事前再小心,再谨慎,一旦摄像机扛在肩头,他整个人立马就会摒弃所有的杂思乱想,心中装的只有镜头前的真实影像。也难怪在战地记者中,摄像记者伤亡率最高。因为他们只要投入工作就意味着要暴露自己,要拍摄新闻就会成为别人打击的靶子。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站长马赤后先生对此感同身受,他在香港工作时发现,香港记者抢新闻时拼劲十足,你推我搡,互不相让,这让中等身材的他伤透了脑筋。如不挤去抢,往往抓拍不到好镜头,而抢又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最后,他琢磨了一个办法,每次参加新闻发布会时,他都要带上一个铝合金梯子,关键抢镜头时,他居高临下,每次都能抓拍到最理想的新闻镜头。

如果拿马赤后和张朝岑相比,尽管张朝岑没有马赤后抢新闻的技巧,但在拼劲上来看,张朝岑表现出来的则更多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猛劲。坦言讲,也许他事后也有后怕的时候,可他一但遇到新闻线索,便似夸父追日一样穷追不舍,早已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好在搭档荆莉是个女同志,虑事周全,时时在旁有个提醒,倒也避免了不少意外。每每谈起这些,张朝岑黑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看着荆利,充满了真诚的谢意。

揭子《兵经》中“抢”字有义,意思是生夺硬抢。借以形容张朝岑新闻工作中的抢劲还不为过。1999年7月22日,张朝岑赶制一期20分钟的专题片《围剿法轮功》,前后用时仅8个小时。如果没有抢时间和只争朝夕的意识,一般人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凭着抢新闻,几年间,他在河南卫视、平顶山电台、平顶山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播出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台里每月给每人定外宣任务是3条,而张朝岑一个月就发了65条。他连续5年稳拿全市县级电视台外宣发稿第一的名次,而且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新闻奖。平顶山电视台对张朝岑作品的如是说:题材鲜活、新颖、图像信息量大,现场感强,角度新,有看头。河南卫视编辑称张朝岑为“最勤奋的县级电视台记者”。平顶山电视台《天天新闻》制片人韩晓航对他赞赏不已:“英雄记者,你是同行的骄傲。”这个时期,“张朝岑现象”成为新闻专家对鲁山县广电局记者张朝岑的客观评价。

1996年5月,凭工作用人的鲁山县广电局领导班子慧眼识才,破格录取张朝岑为一名正式的记者。领导班子对张朝岑来台后的工作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对其个人成才进步倾注了无限关爱。他们引导他说:“一个记者仅有拼命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正面宣传,用好的思想影响人,用好的作品鼓舞人,使鲁山正气发扬光大。”张朝岑记在心中,在工作中不仅有“热”的一面,而且也开始学会深层次思考,冷静看待新闻事件以及新闻当事人。

石杰原是鲁山县瓦屋乡一名普通的民办教师,因富有正义感而见义勇为,不幸身负重伤,并遭受着无边的痛苦。但令人遗憾的是,4年过去了,他却发现犯罪嫌疑人仍然逍遥法外。为此,愤愤不平的他找到有关单位反映情况,结果前前后后跑了200多趟,也没有结果。万般无奈,他带着仍在化脓的伤口来找县电视台,希望通过媒体帮助进行社会呼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般记者都不愿接手这烫手的山药,可张朝岑却主动了解石杰老师的情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相信人间自有公道,并且笃定着这条轨道前行。担当不仅是因为他是记者,而且因为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 ,“决不能让见义勇为的人流血过后再流泪!”他要为民请命,尽管不知道自己能帮助石杰多少,但他挺身而出,奔走于有关部门。因事情已过去4年,有关单位百般推辞,理由种种。但张朝岑火眼金睛,一一应对,硬是把多年事情的来龙去脉摸个一清二楚,水落石山。他制作的走题片《英雄期待公正》播出后,直接促使有关部门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张朝岑侠肝义胆,打抱不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石杰见义勇为的事迹反映到教育部门。经过努力,石杰的待遇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决,转成了正式教师。从做这件事上,张朝岑受到了启发:“凡事都需要认真,真理、阳光,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有时只要有人轻轻帮助一下,我们便会享受得到。”

为了真理,他还曾经帮一名买了保险的三轮车车主讨回了公道。那是一位家境贫穷的人,全家人以三轮车为生,但是遇到车辆出事故后却迟迟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即便是张朝岑出面协调,保险公司的人仍强词夺理,百般阻挠,让拍摄工作几度告停,但张朝岑坚持把片子播出来了。有人胆子很大地威胁他:“我们混的是黑白两道,你有啥后台?!”张朝岑则朗声回答道:“我的后台是共产党!”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最终这辆三轮车主才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赔偿金。

经常为群众说话,经常为群众办事,张朝岑的仗义之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他的好名声如歌,在群众中间传唱。群众心中明镜似的,谁敢为咱自己说话,咱就找谁诉说。一时间,张朝岑的办公室里来来往往都是人,他们都把张朝岑当成了群众的知心人。而张朝岑从不拒绝他们,在他心中,能为老百姓办点好事是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他要担当。

电视台记者有别于文字记者,到现场去是工作必要条件。每当为了拍摄镜头穿山越岭,累得大汗淋漓时,张朝岑想到了过去扛木头的苦;每当一身干净的衣服被荆棘划出一道道伤口的时候,感到过去被玉米叶子拉过一样的痛;每当烈日炎炎下,依然要坚持拍摄的时候,张朝岑感到如同爬峭壁一样的难……是的,干电视台记者确实有点苦,但在苦和累的同时,他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人,却感觉到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这其中就有他给予这些人点点滴滴的关怀。

余景华老人虽已离开了我们,但在他的暮年,却是鲁山县委树立的革命老功臣典型。在一次采访中,张朝岑无意发现有位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党员,平静地生活在鲁山西部山区,不图名、不图利,事迹感人至深。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决定为这位老党员做点啥。当即,他把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塞给了这位老党员。经他宣传报道后,这位老党员的事迹,才似尧山飞歌,得以传颂。

1999年,河南省旅游局“三个代表”验村工作队队长朱东晖来到马楼乡马楼村后,他一腔热血,真心为民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真诚的爱戴。张朝岑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典型就在身边。于是,便进行了长达1年2个月的跟踪采访。景有春夏秋冬,人有悲喜忧欢,镜头涉及省、市、县、乡、村等多个地点,大量采用真实感人的镜头,类似文学白描手法,几乎不用任何解说词,制成了一部片名为《驻村的日子》的专题片,该片在参加平顶山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画眉谷如诗如画,如歌如弦,景区对外开放以来,陶醉了无数游人,成为河南省知名度最高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张朝岑因为为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成为四道河村荣誉村民。原来在2002年冬天的一天,他接到四道河村的群众打来的电话,说是他们想自发组织起来搞旅游开发,希望张朝岑帮助宣传一下。凭着个人的一些见识,他给乡亲们提一些参考的意见的同时,又拿起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边写文章边拍专题片。他和乡亲们在山上用石头支锅做饭,爬高上低拍摄了一部介绍画眉谷风光专题片,还积极邀请新闻同行宣传画眉谷。他来往于山间,攀援如猴,为前来画眉谷的一批批记者担当先锋,被河南日报驻平顶山记者站长聂世超称为“矫健的山鹰”。是啊!在张朝岑决定用新闻扶贫的方式帮助画眉谷乡亲时,就意味着那只上树村之鹰又飞回来了,再回尧山,续写新歌。

张朝岑以自己的行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记者职责,为我们传递着一个个的感动。当他在采访途中遇到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时,他停下了脚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待孩子露出想吃顿大肉的想法时,他毫不嫌弃,把身上所带的钱全部掏给这个孩子。他要尽一个父母,一个不能满足儿子吃顿肉的父母,去完成这个孩子那奢侈的愿望。

2000年宁静的夏天,当张朝岑采访到鲁山县张官营镇一名考上北大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发愁时,他的内心再也平静不下来,决不能让这孩子失去这么好的上学机会!他脱口而出,承诺赞助2000元学费。话是说出来了,可他手里并没有这么多钱,这该怎么办呢?张朝岑着实有些犯愁,言而无信,不是他的为人;言而有信,才是他的做人的根本。同时,他想到了一个故事。说是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和一个姑娘约定到桥下见面,在等待恋人时,突然洪水上涨,为了防止姑娘晚来误入险境,他宁愿历险也不肯离开一步,最后,被湍急的洪水卷走。可见,古人尾生多么守信。而自己既然慷慨答应下来,再难也要践行自己诺言。这也是一名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最后,他多家奔波,通过贷款2000元资帮助这位学生圆了上北大的梦。

而为了还这笔贷款,两年间,他只能从每月400多元的工资中节衣缩食,并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生活艰难一点,清苦一点,他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在帮助这个学生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如果套用当兵人爱说的那一句话:“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他则:“捐了2000元钱,后悔了一时,如果不捐,后悔一辈子”。这就是他今后做公益事业太过于强烈的一种真实写照。

如今,身为浙江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科学的博士生郝川川每每回忆起2003年考入该大学时的那一幕,心潮仍然不能平静。由于家境贫困,在鲁山县开展的文明助学活动中,郝川川名列其中。张朝岑了解到郝川川的情况后,鼎立相助,捐助给郝川川2000元钱。那一刻,郝川川刻骨铭心;那一刻,郝川川充满了感激之情。

多年来,张朝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年年都是全市的先进,并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经常资助贫困群众、困难学生。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年走过来,张朝岑靠什么帮助一个又一个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面对的又是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哪能做得过来呀!但他觉得,“就你所看到的,做一件行吗?”其实,做公益是自愿的事情,他从不强加于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他的钱完完全全来自他的稿费。可大家都知道稿费少得可怜,贴补家庭尚不宽裕,如何能够支撑得起呀!张朝岑心中有数,他大量发稿是其稿费来源之一,前些年鲁山广电局对外宣搞的重奖是其稿费来源之二,他发表大量文学作品是其稿费来源之三。从实际上看,组织上对他的奖励才是最大的一笔稿费。待人们弄清楚他的稿费来源真实情况后,不由得对他及他所在的鲁山县广电局充满了敬意。然而远远不够,一旦走进他的家庭,了解他的生活条件后,你会有更深的感动。

古人讲,善不求怜天自周。意思是说,善良之举不用求得别人的怜悯,老天自然会照顾你的。张朝岑其人行好,行善,但他自己也有可怜之处。他家住在广电局后院的二楼,由于楼房年代久远,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楼间距太近的问题,一直以来,他们家根本见不到阳光。有钱人家纷纷搬离,可他们的家多年来一直住在那里。说到“天自周”,倒也颇有情调。张朝岑常常因为加班忘记了吃饭时间,妻子王肖瑾做好饭后,在家里窗前一伸头,就能喊到办公楼里的张朝岑。那时,他们刚从山里下来,保持着山里人特有的朴素感情,虽居陋室,但他们幸福的生活也叫人羡慕。

用家徒四壁形容张朝岑的家似乎有点过分,但他的家确实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都是因为他爱上做公益,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好家电不要了,对亲朋则宣称孩子们上学,玩电脑、看电视都不好。妻子王肖瑾由起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完全理解,主要是因为张朝岑那高尚的品质影响和打动了她。如今,她自豪地说:“张朝岑是社会的志愿者,我王肖瑾就是他家里的志愿者。”似乎眉头一皱,似乎眼晴湿润了一下。但很快,她的表情归于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也是对丈夫的一种理解和真爱,家庭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张朝岑做公益活动撑起一片信任的天空。

有了妻子王肖瑾的支持,张朝岑工作、生活都精神饱满。他明白,自己走上公益这条道路,就注定要担当太多的责任。当他资助的多名贫困群众和困难学生那一张张笑脸浮现在张朝岑的眼前时,他总觉得自己始终走在了社会的前沿,这种触动是本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为了这些人付出,他觉得值。“因为我曾经有过穷人的经历,帮助别人,自己快乐,心中便有蓝天白云般明媚。”

好人如歌,张朝岑把同情和善良当成他骨子里特有的东西。作为记者,他常常做的一些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在基层,做这样的事情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他生性如此,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困难、白眼、非议便似风一样过来而去。因为担当,张朝岑把自己对家乡的爱捧了出来,他爱家乡人民,家乡人民更爱他,选他当市人大代表。张朝岑也有感动时,他在心里想,自己作为市人大代表,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呼出声音,这是代表的权利和职责。于是,他更加有力地为人民群众积极奔走。他说“奔跑得很有力,风风火火,像捡钱似的。”他心劲高远,犹如鹰击长空,展现了他人生中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到远方更多的地方去担当。

三、爱在云贵传歌声

近年来,CCTV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把一个个先进人物推向全国。华中科技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只身前往贵州支教的先进事迹在当年不经意间地打动了张朝岑。他感到徐本禹,仿佛就是从云贵高原上飘过来的圣洁白云。受徐本禹大义之举的影响,他突发奇想,要到贵州去看看徐本禹。“我要到贵州去,扯下那片最干净的白云,擦试快要生锈的灵魂。”和徐本禹对比中,他感到自己虽没有徐本禹的机遇和勇气,但有相近的性格。所以,当他听到有一种声音说徐本禹作秀时,他感到无比愤怒。“作秀!你有胆量,也去作秀啊。即使这真的是作秀,也是高尚者的秀。”他理解徐本禹这种精神的追求,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再在《河南日报》读到河南女孩王东灵到贵州深山支教的事迹时,张朝岑又一次感动了,他觉得自己的心跳得更加厉害。同样是那高高的云贵高原,条件艰难,却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奔赴那里,奉献青春,奉献大爱。张朝岑再也捺不住自己向往的心。他要奔向那云贵高原,追求那片片白云,仰视他心中最美的精神,张朝岑毅然决定要到高原与这些精神者会师。他开始在地图上搜寻那遥远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地陌生,但在他的心底却莫名其妙地涌动着一种向往者的心情。

从来没有人拿尧山和云贵高原相比,但张朝岑却知道,尧山其实并没有云贵高原高,而且他知道,自己若和徐本禹、王东灵等人比较,自己所做的好事,多在家门口,从本能上讲就是父母叮咛的“行好”,并没有像青年志愿者行万里献大爱那崇尚的思想境界。

贵州的春天少不了杜鹃的红艳,衬着高原的白云,分外妖娆。2005年的春天,张朝岑终于怀着一颗神圣之心向着云贵高原进发。以前,他从李白诗中读到蜀道之难,感慨万千,如今,他来到去贵高原,看到徐本禹支教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时,他才体会到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是什么样的路。“山道弯弯,山道通上天;山道转转,山道过云间…”。火车、汽车、摩托车,艰难地在高原上爬行了3天,停在无法前行的地方。向导告诉张朝岑说:“山下有红旗的地方就是徐本禹老师支教的学校。”顿时,他感觉到一种神圣的东西在血管里奔涌,莫不是当年热血青年看到延安宝塔山时的那一种心情吗?然而徐本禹却及其平静地接待了远方而来的他。待张朝岑说明来意,面对这位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的一名县级广电局的记者,徐本禹露出了淡淡地笑。那意味是你沿着我的脚印而来,不远万里到高原,该不是有什么企图要接近我的呀!尽管徐本禹已经习惯与各类记者打交道。令他想不到的是张朝岑见到他以后,并没有马上要离开的意思,而是拿出电视台记者跟拍的本事,要探寻徐本禹的工作生活和内心世界。

这多少让徐本禹有点意外,但他还是很按部就班地工作着,不时和他的学生说起了笑话,张朝岑听来觉得他讲的内容也极其平谈,但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好奇心使然,竟也能笑出声来。学校没有电脑,山高路远,但每天徐本禹却要坚持步行7、8公里,到乡里收发电子邮件,这是他和大学同学们沟通信息的平台,带给他精神上最大的慰藉。当张朝岑具体地了解了徐本禹平凡的一天生活。他感觉到英雄并非是遥不可及,他的思想、行动无不真实地存在着,仿佛挂在树上的月亮,伸手可及。在与徐本禹相处的3天时间里,张朝岑内心充实而愉快,他决心要向徐本禹学习,他要学习徐本禹的精神,为云贵高原的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出于感动,张朝岑掏出500元钱给了徐本禹,徐本禹见拒绝不了,就记在本子上,说捐给学校的孩子们吧。平凡、质朴,沉默寡言,不图名利,默默奉献。这是徐本禹当面带给张朝岑最直接的印象,他说:“从没想到自己会感动中国,我所做的只是出于一个农村孩子的本能。”如同重锤擂响鼓一样,这句平常的话语震撼了张朝岑的心灵,他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照徐本禹的思想去做,肯定浮躁和名利会离自己远去了,心灵纯净了。

和徐本禹道别后,张朝岑在云贵高原又奔驰了千里,来到了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见到了在另一所小学支教的河南老乡王东灵。哪里条件更艰苦,没电,也没水,但河南姑娘王东灵却把几十名孩子集中在一起,用一间破房子给他们做教室。就这样,王东灵把河南姑娘最美好形象带给了高原上的孩子和乡亲们。张朝岑和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在与王东灵的交谈中,他更多的是侧重乡情考量,同是河南人,而自己的担当公益的范围也仅限于平顶山一城一地,而王东灵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走进云贵高原,恐怕这就是差距呀!不独两地数千里的地域差距,还有精神境界的差距呀!

临走时,张朝岑把500元递给同行的当地乡领导,嘱咐他帮王东灵修补一下教室。

置身高原,天高云淡,如同登到天上。《西游记》讲:“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十几天的云贵高原之行,张朝岑先后走访了多名青年志愿者,每见一人,都感动一回。他总是觉得相见匆匆,步履匆匆。最后,当他掏干身上剩余的1000多元钱全部留给了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徒然间有一种感情产生,开始莫名其妙地迷恋上这块土地。

待回到小别不久的故乡,却恍如隔了好多年一样。这里的一草一木和贵州山区相比,河南家乡的自然条件不知要比那里好上多少倍。也许是贵州贫困印象太过于强烈。从此,在张朝岑心里成了挥之不去的东西,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

“与志愿者们的接触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那里的贫穷出乎我的意料,农民生活条件之差简直无法想象,我萌生了要为西部做一点事的心愿。”张朝岑跟鲁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孝和见面时如是讲。他还告诉段部长说:“他对一个乡领导说,有可能的话,他一定会去高原帮助他们的。”段孝和是喝荡泽河水,吃马骨石坡上的红薯长大的农家儿子,他热爱自己的家乡鲁山,用如檩之笔为鲁山的宣传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当张朝岑发表第一篇消息时,他就一直关注着这位年轻人的成长进步。是他教会张朝岑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又是他推荐张朝岑到乡里工作,更是他慧眼识才,在鲁山县广电局为张朝岑觅到了临时工作。搭建的平台虽小,但争气的张朝岑却积极努力,靠拼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因志同道合的思想,使他们成了熟不拘礼的师生,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是志愿者献身高原的情怀,在感染张朝岑的同时,又感染了段孝和。记者的良知使段孝和积极支持张朝岑的想法,但朋友般的关心又使他提醒张朝岑要量力而行。毕竟张朝岑属工薪阶层,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养家糊口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拿出来做公益去资助别人。张朝岑内心充满了取舍不定的矛盾。但凡静心思来,他放不下云贵高原的人民,那里的山区贫困状况着实令人堪忧,自己无论如何也难以割舍。这种对云贵高原牵挂所反差形成强烈刺激信号,令张朝岑寝食不安,一天不帮助那里的群众,他一天也不得安生。冲动的心血上涌,他决定再上高原,看看自己到底能为那里的群众做些什么。

2006年9月19日,张朝岑那颗驿动的心早已飘到了云贵高原。而漫漫行程却辗转难行,跨越两省做一件事是自己承诺的,现在要兑现首先就要面对数千里之遥的旅途风霜。当翻越了崇山峻岭,入眼见到云贵高原那蓝天白云时,张朝岑心情如雄鹰博击到长空一样酣畅淋漓。车到威宁后,张朝岑迫不及待地给上次去的那个贫困乡的领导打手机,听筒里响了几声就被摁断,再打再摁,连打3次连摁3次。他想可能是人家工作忙不方便接电话。但眼看着天色渐晚,此时,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街头,人影被路灯照出了寂寞,张朝岑免不了着急起来。又打了一次,结果对方不仅不接,反而把手机关了。张朝岑愉快的心情瞬间消失殆尽,反倒郁闷起来,明明说好的,现在却吃了闭门羹。他只好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跟县委宣传部说明来意,宣传部人干脆说:“那是你们个人的私事,我们爱慕能助。”张朝岑不气馁,又找到县扶贫办,那里有个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正抱着电脑下象棋,他把来意简单说明一下,对方却不冷不热地说:“你这事我们不管,不属于我们工作职责。”又遭拒绝,张朝岑觉得这出才叫不识好人心。

可张朝岑却不甘心,大老远跑过来,不能白来一次。他翻开通讯录,看到曾有一面之缘的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的电话,就打电话说明情况。熟不知,沈义勇已经高升到县委宣传部长了。但人家却是通情达理的,最后诚恳邀请张朝岑到大方县来,并介绍张朝岑去看看大方县最为贫困的达溪镇。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到达溪镇后,张朝岑在镇党委书记李义军的陪同下,很快了解到这个地处川贵两省交界的乡镇真实的贫困状况。这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山寨之间相连的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崎岖爬行的羊肠小道。好不容易到达山寨,却发现当地根本就不通电,没有电,似乎就没有现代意义的电器设备,家家户户过着近似原始的生活。第一次见到大湾村时,他吃惊地发现该村根本没有水吃,全村人全靠背水艰难度日。问其原因,李义军书记解释说:“云贵高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天上下雨地下流,水都流走了,山上存不住一点水,所以对大湾村群众来说,除了背水就别无选择。”在张朝岑心里,尽管鲁山是国家级贫困县,群众生活困难的人也不少,但决对不会到了没有水吃的地步。自己老家上树村更是稻花飘香,溪水潺潺,从来都没有缺水这一概念。可见地处云贵高原的大湾村人生活却极度艰难。每天,村里的人都要起五更打黄昏,背着木桶翻过一座高山,到山后3公里远的地方背山泉水。

张朝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报道,因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由全国妇联倡导捐献“母亲水窖”的行动为当地群众带去了福音。就问李义军:“李书记,你们这里为何不建水窖呢?”闻听此音,李义军笑着解释说:“建水窖的都是条件好的人家,但很多人家没有钱来建呀!我们镇政府也有扶持老百姓建水窖的项目,但是指标少得可怜,每年只有10座,对于一个500多户的山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张朝岑茅塞顿开,一下子找到了可以为当地老百姓做得有益事情,那就是帮助大湾村建水窖。经过与大湾村两委会商量,敲定每个水窖补贴800元,首批确定了30个特困户,计划于年底前建成30座水窖。

第二次走上云贵高原时,张朝岑对自己的承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做一名社会公益者,一名青年志愿者。他在《理想,又一次出发》文中写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向高原,把理想根植在侗乡苗寨,青春在激情燃烧。我不止一次地走向高原,走向志愿者,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洗礼。我要成为志愿者,在那个缺水的苗寨,我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2006年9月27日,返回家乡后的当天,张朝岑将2.4万元稿费郑重地寄到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的财政帐户上。照直说,直到钱到帐上,达溪镇的干部、群众才真正相信了这个信守承诺的河南记者。

2006年10月13日,张朝岑惊喜地收到贵州方面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有5公斤多云豆和一个蒸米用的木器。大湾人说:“村里的百姓感谢您,我们这也没啥好东西,邮去一些地方特产聊表谢意。”“白日放歌须纵酒”,不会饮酒的张朝岑在文章中热情放歌:“我的内心,时刻都有灵魂的清越之声在激荡,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世享受。而这样的清越之声,有的人一辈子都无从知晓。”

平顶山日报社的领导历来重视培养鹰城的先进典型,他们打破媒体门户观念,对来自广电系统的张朝岑事迹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高密度的报道,很快使张朝岑的事迹家喻户晓,也使张朝岑本人荣获了“平顶山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其评语如下:“张朝岑是个精神侠客。他是物质的贫者,却是精神的贵族。”

如果起初仅是张朝岑一人的善举,现在经媒体报道后,则很快变成了全鹰城人的共同大爱。在“精神侠客”张朝岑的感召下,鹰城人自发从鲁山起形成了一股捐建水窖的爱心潮。鲁山县委一位领导捐了1000元钱,他说:“这是我个人对大湾村贫困农民的一点心意。”鲁山县人大一位领导对张朝岑说:“我全家4口人援建4座水窖,捐4000元钱等于一人援建一座水窖。”鲁山县纪委一位干部,找到了张朝岑捐了2000元。时任磙子营乡党委书记李杰说:“张朝岑的行为的确令人感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鲁山人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让他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截止2006年11月25日,张朝岑的家乡人民共捐款19500元,全力支持他为大湾村建水窖。大家纷纷表示:“张朝岑作为一名普通记者,以实际行动为鲁山人争了光,树立了鲁山人的良好形象。我们学习他、支持他。”

虽然张朝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的爱心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接力,这种爱心被无限发大,从而产生了惊人的力量,这就是汇聚了鹰城儿女共同爱的力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人大代表汇了2万元。一位退休教师汇了4000元,同时在汇钱的过程中又感动了平顶山工商银行办手续的李女士,有感于张朝岑精神,该女士捐了1000元。一位上海工作的鲁山籍女士闻讯捐了500元……这力量巨大,又为捐建水窖集聚了13多万元。张朝岑全部都捐给了大湾村,这使张朝岑捐建的水窖数达到了167座。

众所周知,一般自发性的捐款数额大小不一,而且涉及面较宽,但每笔捐款,张朝岑都能做到记录在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从贵州省达溪县一一发回的回执,张朝岑都一家一家地走,一人一人地送。

难怪和张朝岑成为朋友的李义军书记寓意美好地对多次来贵州的张朝岑说:“河南朋友一来到大湾村,天就要晴了。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好运,相信大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是的,大湾人久旱逢甘露,他们不仅吃水不忘挖井人,为这167座水窖命名为“河南水窖”;而且他们有了窖水的滋润,歌声表达对河南人的情更真、更美。

2007年11月8日,张朝岑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受到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的亲切接见。走进北京的会场,他亲眼看到了崔永元、白岩松等新闻界的一些名人,此情此景,令他感慨万千。难道这就是十几年前自己曾经打工的城市吗?换当年,这样的场景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却明明白白地在眼前。他明白,是奋斗和抗争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京城鲁山的老乡们闻讯赶来,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副组长的杨雍哲身有感触地对张朝岑说:“贵州毕节地区我去过好几次了,那里贫困状况我知道。你资助贵州农民建水窖这件事,做得非常好。构建和谐社会,人人都应该为消除贫困出点力。”时任鲁山县县委书记贺国营在向老乡们通报情况时说:“张朝岑以实际行动给咱鲁山人争了光,这是全县85万人民的荣誉,也是在座鲁山老乡共同的荣誉。”

张朝岑感动在心,便有了真诚的表白:“这几年我取得了一此成绩,实际上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我从内心感谢县委、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关怀,以及同志们的大力帮助。没有领导的支持,我将一事无成,根本获得不了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我决不会给领导和同志们丢脸,踏实若干,更好地搞好地工作。”

自从张朝岑生命中增加了“河南水窖”的元素,他便有了眺望高原的理由。他目光眺望云贵高原的时候,水窖就装在心中,纵使4000里之外,遥远又该有多远。是啊!说其遥远有4000里,说其该有多远,张朝岑已先后9次上云贵高原。莫不是酷爱文学创作的张朝岑对云贵高原的神秘风情充满了向往?莫不是云贵高原老乡的贫穷对他的震撼太大,他无法控制自己善心而前往?莫不是人这一生,可以不为官,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吗?

远道而来的张朝岑一进大湾村,就迫不及待要看看那里的乡亲和“河南水窖”。建成167座水窖后,张朝岑受到大湾村群众的热情接待。不会喝酒的张朝岑面对乡亲手捧的水花酒喝上一盅。苗族群众把自己不舍得吃的鸡子杀了,做给他吃。那里款待贵客的风俗是做一公一母两只鸡子,尽管张朝岑拉住群众的手不让他们宰杀,但朴实的老乡还是坚持要为他做。他们点响鞭炮,用缠着红布的竹竿跳舞唱歌,歌声唱给张朝岑,而我们鹰城500万人民也仿佛听到了,因为他们也是唱给我们听的。

现场让张朝岑眼睛湿润了。作为河南人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把河南人质朴、重义的一面发扬光大,这是他的理想,他做到了,他如果流泪也应该是感动出的幸福泪。

然而,抬头看,前边不远处,还有理想在召唤!167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但对张朝岑来说只是开始,因为那里还有很多眼巴眼望着他的乡亲。他感谢《人民日报》记者汪志球对河南人的评价:“为大湾村援建水窖的行动体现了平顶山人博大的情怀,你们的爱心已经跨越了千山万水,你们的举动代表了当代河南人的美好形象。”

从只身一人到贵州捐建水窖,到鹰城遍地英雄,张朝岑座右铭“杯水虽难酬沧海,清风明月鉴我心”不只是个人励志,实际上,正是在他的精神感照下,鹰城5万人参与他的捐建水窖行动。这种由1个人发展到5万人的倍增力量该有多大呀!让我们放大爱心的力量,让社会涌动着爱。

作为同乡的王振耀原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他为张朝岑的作品集作序时,用平民慈善精神的价值来称赞张朝岑。同为老乡的王宝安现为财政部副级领导,当他在做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时,和王振耀几乎同时了解到张朝岑的事迹,深深地为这样的老乡而骄傲,并各自组织全司的同志积极捐款,为贵州群众捐建“河南水窖”。

每个人心中都有真善美,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找到合适点,没有发挥出来。当张朝岑的事迹感染了他们的时候,他们感动着,发挥了爱心,于是大面积的人群才开始行动。于是张朝岑才一次又一次奔赴那云贵高原,去追寻那里的白云,去洗礼圣洁的心灵。

2010年春节以来,中国西部西南数省,持续干旱,天干地裂,人畜饮水极度困难,成千上万的人选择外出打工,以减轻当地用水压力。云贵高原缺水尤为严重,看着新闻报道,看着一组组缺水的镜头,张朝岑首先惦记着大湾村的父老乡亲。令他兴奋不已的是,在这次贵州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中,相比其它水窖,“河南水窖”显示了它巨大的优势,一直支撑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被称作“救命水窖”。

2010年3月20日,《平顶山日报》以《167座“河南水窖”发挥了大作用》为题报道了张朝岑和鹰城爱心人土捐助的水窖在大旱之年发挥的作用后,引起了市委书记赵倾霖高度重视,他当即批示:“张朝岑同志的这一善举、义举,代表了河南人、平顶山人的优良品质。我们要帮助他实现再为大湾村建水窖的愿望,宣传部也要在全市人民中宣传他的‘大爱’精神”。

市人大主任薛新生也做批示,对张朝岑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把平顶山人民的深情厚谊送给灾区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4月3日,受市领导的委托,河南明源实业集团董事长陈晓明、河南洁石集团董事长王杰士、黄冈中学学校董事长关朝辉、河南忆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业启、河南圣光医药集团董事长周运杰在人大副主任黄林森的带领下来到贵州,看望第九次赴贵州抗旱救灾的张朝岑,他们捐款16万元,支持张朝岑捐建“河南水窖”的行动。这将是大湾村家家有水窖,拥有水窖达到327座。

2010年3月27日,《贵州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先后报道了张朝岑和他的“河南水窖”。贵州团省委则从“河南水窖”中受到启发,决定在全省开展“志愿甘泉项目”活动,号召志愿者为缺水农民援建水窖。

一个不经意的善意之举,演化为豫黔两地人民的真情互动。一次普通的奉献之旅,绵延为持续数载的爱心接力。令张朝岑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行为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感召众多的爱心追随者,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正是有了张进岑这样的榜样,才会有更多座的“河南水窖”出现在云贵高原上。这是一种大爱,一种能折射出人性光辉的爱,它是豫黔同胞兄弟同舟共济共抗旱灾的真实写照。这其中有张朝岑个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有鹰城人民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了这,更能创造出“河南水窖”的新奇迹。

2010年4月27日,平高集团公司贵阳经销处负责人受集团公司领导的委托,将公司全体员工捐献的8万元对口支援大方县羊场镇仲河村。在解决大湾村全村用水问题之后,张朝岑在云贵高原继续搜索着缺水的村寨,这次他的目光落在80多户的仲河村。市卫东区小学师生将捐献的7万元对口支援朱仲河小学等8所缺水学校,他们要让那里的孩子有水喝。鲁山县鲁阳镇辖区内中小学生雪里送炭,将7824元捐款援建是“河南水窖”。平顶山团市委、汝州市妇联、鲁山县实验中学……鹰城各界市民爱心如潮,捐款在上升,使捐建的“河南水窖”数目在短时间内超过了700多座。只要有追求,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此时,“河南水窖”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鹰城儿女的真情和厚爱。

有了多次上高原的经历,张朝岑好似那雄鹰又第九次飞上了高原。像熟悉自己家乡一样,直奔大方,直飞大湾。“张记者,你回来了,我们真的想你呀?”“张记者,这个时候你来看我们,我们感谢河南人呀!”……

张朝岑觉得眼前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中,有彝族刘大哥,有苗族刘阿婆,有村小学相校长,还有满脸胡渣的李右兵,等等。人在难处犹重情,见到张朝岑回来,李右兵扯上他到家,他要给张朝岑烧水喝,做饭吃,不,他现在就从桌子掂着一瓶酒,他要张朝岑喝点酒。张朝岑喝不上一小口,嗓子已被辣了,表情不自然。但李右兵打心眼里喜欢这位河南实心汉子。他告诉张朝岑说:“因为没有水窖,大旱之年,邻近桃源村要到十公里外去背水呀!”真叫是“一名女童一背桶,千余村民一眼泉”,他们才真正吃够了没有水窖的苦头。

“河南水窖”成为张朝岑倾情高原的作品,更成了他心中的挚爱。大旱当前,他萌发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要为贵州建1000座水窖。在鹰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大方县羊场镇最偏远的石板村将作为“河南水窖”的又一个援建村。2010年7月8日,平顶山市委组织部机关召开创先争优学先进座谈会,邀请了共产党员张朝岑做先进事迹报告。受张朝岑事迹感染,平顶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萍带头捐款2000元钱,其他组工干部也纷纷捐款,共捐款11450元,全部支持援建“河南水窖”。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萍要求:组织部机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学习张朝岑脚踏实地、不图名不图利、踏实为民的作风,要切实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扎实作风,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为民尽职负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共产党人的风范,塑造好党员形象,实践好党的宗旨。

四、唱响那精神高原

当耳畔不时响起青藏高原的歌声时,张朝岑却在心中吟唱着他的云贵高原。他用无私的行动在那高原上建造了一座座“河南水窖”,也用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力量影响和感动着贵州人、河南人,乃至全国人民。正是他,以一曲高山流水的翻版为当代人唱响 “河南水窖”, 在那精神的高原之上。

多年来,张朝岑以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困难群众,足迹遍及湖南郴州冰冻灾区,汶川地震灾区、贵州边远山区。他的名字在外地叫响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和打动了家乡鹰城人民。是他把爱洒向了一个个灾区人民的心坎上。然而面对自己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鲁山时,他同样感到自己应该多做些什么。尽管他用稿费先后帮助过30多人,但是比起捐在外地的钱,还是少得可怜。难怪鲁山有一些人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家乡?难道张朝岑要出名吗?其实张朝岑何尝不想这样做,但是没有亲身背水经历,他可能不会体会到背水难、吃水难,鲁山县虽是贫困县,但至少吃水不成问题。然而他做了,有困难、有困惑、有疑问、有责难,他就找宣传部的段孝和诉苦,段半开玩笑地说:“人家说你是精神侠客,该干!”正是在恩师段孝和的鼓励下,张朝岑这个精神标杆得以培植起来。张朝岑找时任鲁山县委纪委书记吴建民,吴建民讲一个例子给他听,说白求恩来中国行医,难道加拿大没有病人吗?可他在中国做好了,毛主席还来纪念他呢!这些真知灼见,和风细雨地滋润着张朝岑的心灵。从此,他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为善,哪怕是千里之行,哪怕行走千里,爱的力量可以跨越地域和任何边界。他一路走来,挟云贵高原之风,吹拂了更多的人,让他们丢掉困难,感受到爱。

张朝岑的爱心也赢得了社会人普遍尊重,荣誉接触而至。可他并不希罕这些,他认为自己做公益有一种持之一恒的精神,其它的天关紧要。这叫人想到玉树地震灾区,香港义工黄阿福光荣献身的事迹。都是持之一恒,多多益善,其身上体现出朴素的人性光辉点点发光,令人仰止。张朝岑所在的鲁山县广电局党组一班人,多年来,像呵护一棵幼苗一样精心地培养着张朝岑。但他们发现,张朝岑独来独往,有侠着之风,做的尽管是好事,单位也支持,但作为一个人得有精神追求,浑浑噩噩,光为自己着想,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加入组织后,你的一举一动代表组织,能为组织争光,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书到此时方悔少,张朝岑想到了杨六郎单枪匹马闯不出幽州的典故,慢慢地明白了组织对自己精心培养的一番苦心。经过多年教育,张朝岑完成一个“精神侠客”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兑变。作为党员,他的理想更高,他的追求更远。如今,他正在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如果说尧山是歌,他要唱给母亲听;如果说云贵高原是歌,他要唱给贵州人民听;如果说精神是歌,他要唱响那精神高原,用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之心,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唱响明天。

(作者:平顶山市委组织部 赵光耀)

编辑:秦正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